會彈琴的人,可以用音樂豐富生活;
會畫畫的人,可以用創作滿足人生;
會閱讀的人,可以永遠不寂寞。
彈琴畫畫似乎可以靠後天練習養成;那麼愛上書、喜歡閱讀呢?
坊間好像沒有這樣的才藝班,要教養出這種孩子,於是就變成了可遇而不可求的願望。
送孩子學才藝、學語文,時間金錢花的無怨無悔,
那麼更重要的閱讀習慣,又該如何養成呢?
父母千萬不要忽略自己對孩子的影響力
書和孩子不是天生就是互相吸引的。
我們幫孩子念故事書,就跟商品在做廣過一樣,只要廣告播的夠久、夠好,
我們就會愈發認同這項產品的可信度。同樣的——
只要父母的故事念得夠久、夠多,孩子就愈能發覺書本帶給他們的愉悅感覺。
讓孩子愛上書本,主動閱讀的秘密在哪裡?
就是父母不間斷的幫孩子念故事書,而且從愈小開始愈好。
就這麼簡單嗎?沒錯,而且這是父母最積極主動的做法。
「積極主動」就是事情成功的基石。
我們不能只是聽天由命,光想靠老天爺送我們一個天生愛書的孩子,
然後什麼力氣也不肯花的空想。
「沒學過注音符號,就直接去上小學。」——
我為什麼對兒子這麼有信心,敢讓他「輸」在起跑點呢?
從小飽聽故事書的孩子,其實,故事裡豐富的背景知識和語彙基礎,
才是孩子一路上能夠從容面對各種學習的基礎。
在大量故事書長期沐染下的孩子,才是媽媽對孩子的信心來源。
當孩子熟悉了注音符號之後,我還是繼續念故事書給他們聽。
由於聽力會走在閱讀力之前:
三歲的孩子,可以聽五歲程度的故事書,五歲的孩子,則可以聽國小程度的故事書。
會不會認字的「技巧」不是重點,對書本有沒有「熱忱」才是關鍵。
技巧可以靠短時間密集學習,可是熱忱就絕對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
請父母身體力行
女兒在完全沒有外來壓力的情形下,直到小學二年級,
才真正開始主動閱讀書本裡的文字。
面對這麼久的「自動自發醞釀期」,換成是大多數的父母,早已心急如焚——
「注音符號學了這麼久,怎麼還是光看圖,不讀字呢?」
「老師規定的圖書館借書,明天就要還了,怎麼看都沒看呢?」
不要光用嘴巴「叫」孩子去看書,請直接拿起書本「唸」給孩子聽。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好的教育方式都無法速成,只要我們持續地念故事書給孩子聽,
一旦那個「自動自發閱讀」的開關啟動之後,父母只要順水推舟,
確定孩子身邊的書本不虞匱乏,
這個一輩子受用的閱讀嗜好,將是父母送給孩子人生裡最珍貴的禮物。
~~~ 節錄自汪培珽的作品《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3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