姊姊十三歲,弟弟十歲半,那一年發生的故事
55篇故事,將帶給你55個親子相處的酸甜苦辣。
每本手記的書名,都是取自書中的一篇。
如果你期望看到100個可以告訴孩子不可以交男女朋友的理由,
那麼--千萬別買這本書唷。
其實啊!就算能舉出1000個理由也沒用。
關鍵啊!是親子間有多少心平氣和的對話。
放眼望去的親子書,幾乎都圍繞在學齡前的孩子,
最多最多的,也不會超過十二歲。
快進入青少年,或是已經進入青少年的孩子,
表面上似乎要開始叛逆了。
但是叛逆的心,不等於不需要父母的關心。
作者認為,在這個階段的孩子,還是很需要父母的陪伴。
即使孩子表面上不需要你,你還是要默默守候。
因為他們裝酷耍帥的眼光,還是會不時瞄回父母身邊。
你不會知道他們什麼時候「需要你」,
所以最保險的作法,就是──別離開。
作者右手寫小小孩的親子書,例如上一本是《孩子知道你愛他嗎》。
(這本書獲得博客來、誠品2012年度百大書之一。)
左手也沒閒著,她跟隨孩子的成長,將生活裡的點點滴滴寫進手記裡。
她馬不停蹄地寫,幾乎是與孩子的成長同步。
她跟孩子的感情,即使經過青少年反抗的歲月,卻愈來愈濃厚。
她好希望,自己嚐過的幸福感受,每一個爸媽都不要錯過。
【編輯推薦】
她,是個再普通不過的母親——
* 會在十元商店買文具;陪小孩等校車、陪他們吃早餐;擔心女兒裙子太短、想交男朋友、與男同學單獨外出……
但她想到的,你不一定想得到——
* 讓孩子聽話的關鍵不是眼前的規矩,而是背後的那份愛。(願意聽話的關鍵)
* 跟孩子討論生活細節,就是教養的一環。(吃自己嘴裡,看別人手裡)
* 「訓練」是阻斷爸媽和孩子之間的感情最有效的方法。(訓練)
* 任何想幫助人的育兒建議,背後可能就含有父母哪裡沒做好的批評。(不給人育兒建議)
* 孩子不是聽不懂父母的話,要他們聽得懂,父母要選對說話的方式。(孩子不是聽不懂)
* 當孩子被過剩的物質塞滿時,其實,我們是在剝奪他們心靈上的滿足和快樂。(可不可以送我?)
* 堅守原則的媽媽,一樣可以養出快樂的小孩。(助你一臂之力)
* 朋友,不需要完美。親子關係何嘗不是這樣呢?(不需要完美)
* 父母給孩子這麼多錢,就是變相地在幫孩子吸引那些酒肉朋友。(這麼多錢,會害死你的孩子)
* 當父母都弄不清東南西北時,太快對孩子放手,不見得是好事。(練習「找對人」)
她付諸實行的,你不一定敢做——
* 讓小六的女兒自己打電話到學校詢問轉學事宜。(陌生電話)
* 遇到沒有愛心的老師,轉班不行的話,那就轉學。(學校)
* 每星期只給小孩五元零用錢。(我沒有零用錢)
* 小孩被人欺負時,教他動口不動手。(這樣很不禮貌嗎?)
* 使用另類的方式告訴孩子什麼話不該說。(我已經忍耐妳很久了)
* 「光說不練」等了整整六年,終於等到女兒「自動自發做數學」。(終於讓我等到這一天)
相信孩子,是她不變的原則
* 我總是選擇相信孩子說的每一句話。不管孩子有沒有隱瞞,我就是相信。(放小牛吃草)
* 我是真的太相信孩子,所以被騙得千真萬確,這才是孩子覺得最有趣的地方。(不需要完美)
* 我信任孩子,甚至在心裡希望孩子去冒一點險;想永遠把孩子圈在安全的範圍內,是不切實際的。(練習「找對人」)
有耐心,讓她教出一雙好兒女
* 教育孩子沒有捷徑,只靠父母的耐心而已。(吃自己嘴裡,看別人手裡)
* 別對孩子失望,他們永遠都有機會長大變成熟的。(放小牛吃草)
* 教養,一開始就要耐心處理,不然問題不但不會自己消失,還會愈滾愈大。(父母的偏心,不要做得太明顯)
* 媽媽的工作,有一大部分,就是一個「等」字。(不是孟母也要三遷了)
即使孩子永遠擺在第一位,她也不忘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