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年前出版《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後不久,我就住到香港來了。
才開始跟著孩子探索香港的書店時,
就在滿坑滿谷的外文書和在滿街滿地的外國人的中環Page one書店中發現,
我的書,竟然也跟著一起到香港來了。
但是「那種他鄉遇故知」的興奮感覺,沒能持續下去。
因為在香港的書店裡,我的書的命運,始終停留在「就此一本,賣完就斷貨」的階段。
台灣暢銷的書目,經過香港書店採購的挑選,某些將進入香港市場。
所以中文書區,你會看到龍應台、九把刀、伊能靜、小S、王文華的書,
一落一落的在平台上出現;也會見到香港、大陸和台灣出版的親子書籍在貨架上找到——
但是,我的書很少,通常就此一本。
為什麼我的書賣不進香港?照理它屬於暢銷書啊,這是我為自己找的理由:
1《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
我猜香港父母大概沒時間幫孩子唸故事書,所以書店不進貨可以理解。
增進孩子的語文能力,在香港是被歸類在學校和補習班的工作範圍內。
2《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呢?
香港有機會被培養的孩子,都被送進國際學校讀書了,那是個英文比中文重要的地方,
所以父母不需要自己花力氣了。於是書店不進貨也可以理解。
3 《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
這個全世界孩子出生率最低的地區,為什麼還是不進貨呢?
大概,除了大人賺錢的機會佔據了生小孩的時間外,
地小人稠,可能也會減低父母想要養育孩子的意願吧。
(但是至少,香港明報週刊,當時對此書可是有整篇幅的青睞。
可是,市場上還是看不太到書的蹤影。)
第四本《父母的保存期限,只有10年》,機會應該比較多了吧。
香港實在沒有自己的地方可以玩,不出國,不是要悶壞了嗎?
所以只要有機會進入家裡附近的Page one書店時,
入口的新書平台處,我還是會不死心的看過一圈,有沒有我的書;
然後我會再轉到親子書架區,眼睛從上到下掃瞄過一回,還是沒有。
你知道嗎?作者到了書店的第一件事,一定是去看看自己的孩子(書)在哪裡?
除非他不喜歡他的孩子。
我的心裡實在很納悶,為什麼我的書賣不進香港?
這個地方的中文書市場,真的不大,也是理由之一。
可香港人不愛台灣出版的書嗎?不見得。
到台北誠品書店走走就知道,每次你一定聽的到有人說廣東話。
我還親眼見過香港爸爸在誠品兒童館裡,很慈愛的用廣東話幫小孩唸故事書呢。
明明知道我的書沒辦法在香港被認同,但是很有趣的是:
你會看到這位汪媽媽每次進書店的標準動作一定是對孩子說,
「你們先去看書,媽媽再去找你們。」
然後對熟悉的區域做一次掃瞄,確定我的書還是沒有,我才死心。
其實,我就是還不死心啦。
上星期在書店附設的咖啡店寫稿,
突然從天空降下一本書落在我的電腦旁,還等不及我回過神:
「您是 汪 老師嗎?可以幫我簽名嗎?」
這是位跟我一樣的台灣媽媽,小孩已經在香港上學了。
這就是我寫書的動力之一:等小孩放學的媽媽,看的是我的書。
而且還是飄洋過海來到香港的。
如果我的書能對父母有些許幫助,寫書就是個「成就自己也成就別人」的工作。
暑假在台灣陪孩子去青少年育樂中心溜冰刀時,也有位媽媽拿書來請我為其簽名。
甚麼?陪孩子溜冰的媽媽,竟然隨時都帶著《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在看,
你說這位作者怎能不努力繼續寫書呢?
昨天是星期日,我帶著孩子又進了Page one書店,媽媽的標準動作正要開始時,
眼睛不知怎麼了,竟不小心掃到了排行榜書區,那是我平時不可能去掃瞄的地方,
因為那裡的書都是一落一落的,我的願望只縮小到一本就好。燈燈燈,結果——
來香港三年多了,我從來沒有機會在香港的書店這麼興奮過,
因為《父母的保存期限,只有10年》大大的一落排在那裡啊。
我從來沒看過任何台灣的親子教養書一大落的排在那裡過,
除了帶有明星光環的媽媽寫的書。
親愛的香港的朋友,我終於來了!
我知道您們的存在,但我總是沒有機會跟您們說——第一次, 我終於可以大聲說,
「Page One,可以買到汪培珽的書囉。」
這一句話,我等了三年,終於被我等到了。
(結帳時,請順便跟店員說:她的前三本也不錯,要不要進口一些呢?)
要買要快呦,我也不知道,是不是「這一落」賣完就沒了。
但是從行銷的專業角度來看,可以晉升到「一落」的書,代表著一件事:
只要在一定的時間賣得完,他們會再繼續進「下一落」。
希望我的書可以從此在香港脫離,「就此一本,賣完就斷貨」的階段。
讓香港的朋友們,不用再飄洋過海去找它們了。這真是令我非常高興的一件事……
海外的中國孩子,中文故事書《訂購方式》出爐了
http://www.wretch.cc/blog/wangpeiting/9178005&is_share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