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要長大到一定的年齡後,
才會主動開口問起自己小時候的事。
「媽媽,我小時候乖嗎?我小時候很愛哭嗎?」
弟弟小小的一個問句,裡面藏著好大的學問──
你敢開口問你的另一半,
「我在你眼裡是如何的伴侶」嗎?
沒有十足的把握,沒人敢問的。
因為問的背後,
就表示你可能會「聽到別人批評你」的話了。
對著孩子回答這樣的問題,
一定要小心,不建議你開玩笑。
於是我就著弟弟的問題開始回想:
「媽媽完全想不到你有不乖的時候。
你小時候不愛哭,
很活潑但不調皮,
任何時候都好可愛好可愛……」
我沉浸在那些甜蜜的回憶裡,
甚至恨不得時光可以倒流。
任何時候都可愛?有這種孩子嗎?
沒錯,我眼裡的姊姊弟弟就是。
這也是後來我寫出
《喂故事書長大的孩子》的最初動機。
但是我從來不認為是我的孩子特別,
我總認為每個孩子只要放對了環境,
都會是可愛的。
真的,好多父母開始幫孩子念故事書了。
於是,問題來了,
「我的孩子也聽了好多故事,
為什麼還是這麼不聽話?」
或是,「我的孩子很愛看課外書,
但功課卻不是很好?」
唉呀,
故事書又不是萬靈丹,
孩子也不是工廠做出來的產品
──父母不能老想著,套用別人的教養公式,
然後馬上就可以看到跟別人一樣的結果。
父母還需要有等待的能力。
幫小孩念故事書,就是父母的一種等待。
「愛」、「教養」和「等待」這三件事,
在父母幫孩子念故事書的過程裡,交互作用著。
你愛你的孩子,所以你願意在上了一天班後,
打起精神來為孩子念上幾本睡前故事。
故事滋養著、教養著孩子幼小的心靈,
而你不急不徐,不急著看到成果,
因為孩子的未來,最後要靠他自己努力,
不是父母一廂情願就可以完成的。
一開始,我以為好孩子是故事書養出來的。
但是後來,我發現──
愛,才是一切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