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9月30日報名的同學們,你們的孩子都好小,比例之高,讓我驚訝,難不成八個月就可以開始叛逆了嗎?

今天準備著『健康』這課的內容時,覺得條條對孩子都好重要,原本因為時間有限,只分配1小時。所以我決定先把「培養孩子英文耳朵」部分完成的初稿放上部落格,請大家先讀,節省下來的時間我們再分給健康,好不好?

汪培珽敬上

=============================================================

第二章 英文故事書,怎麼念給孩子聽?


一句英文,一句中文

就好像自己是一位英文口譯員一樣,有人說了一句英文,你馬上將之翻成中文說出來,只是兩個角色都是由自己擔任。

「Danny is in a hurry.」
Danny 走得匆匆忙忙 或是 Danny 走得好匆忙。因為繪圖中,小男孩就正在走路。
「I am six years old today.」Danny said.
Danny 說,我今年六歲了。

1. 英文部分照書念,維持原汁原味。當然英文能力很好、不怕教錯孩子的父母,不在此限之內。

2. 中文翻譯的部分,很重要的原則是,不要拘泥英文的逐字翻譯,先了解整句的意思,再用國語說出來就好。
盡量口語、自然,不要讓孩子疑惑:爸媽怎麼國語說的怪怪的,好像在用外國人的的語言邏輯在說國語。
例如「Danny is in a hurry.」如果說成「Danny 是在一個匆匆忙忙的情況下」,或是「I am six years old today.」Danny said. 變成「我今年六歲了。Danny 說」
是不是有些彆扭?國語都說起來彆扭不好聽,對孩子來說,尤其剛起步的階段,可能比較不容易引起孩子對故事的興趣。

3 除非孩子主動問問題,不然,一句英文,一句中文,再換下一句,盡量不要在中文翻譯之後,又自行的加一大堆的國語解釋。
我是以直覺來猜想,一句英文,一句中文的方式,經大量的閱讀和比對之後,孩子自然就會習得第二種語言。可是,如果我們在翻譯之後,又自行加了與原文無關的字眼,孩子可能無法正確比對,也減低了這個方法的效果。
例外的情況是,如果您的孩子已經比較大了,太簡單的故事無法吸引孩子時,中文的翻譯工作就必須更用心,更花力氣,提高音調,配合動作,甚至扯著書上的繪圖,天馬行空地發揮「咦!你看這隻臭鼠,放的屁好臭好臭,敵人就不敢靠近他」「你看這隻小狗好大的膽子,竟敢對著大熊汪汪叫。」
一開始,以能「延長孩子聽故事的時間」為原則,不管父母是希望孩子愛上中文故事書還是英文故事書,都一樣適用。


第四章 聽、說、讀、寫,請照次序

「我們是怎麼學會國語的?」如果能靜下來想想其中的過程,就應該不難理解,在學英文或是第二種語言時,對孩子來說,「先聽、再說,再讀、後寫」,才是最符合語言學習的人類自然法則。

學母語的過程

當孩子呱呱落地到會開口說話,少則一年半,多則兩年,而真正能夠無礙的表達,可能總需要三歲,甚至四歲了。所以這之間的靜默期,就是什麼也不做,光是「聽」的時間,就長達兩年。
再看,「什麼時候開始讀字呢?」如果撇開中國父母喜歡的偷跑教育不看,孩子真正開始讀字,已經上小學七歲了。我個人非常不贊成七早八早就讓孩子開始認字。孩子可以只用眼睛、全心全意欣賞繪圖的時間沒有幾年,何苦趕著他們早早離開這個藝術欣賞的美妙境地呢!
1聽2說3讀4寫,是人類學母語的次序,也是語言學習的自然法則。反觀我們的英文學習環境,連最親密、最常接觸的母語,都是在醞釀了七年之後才開始「讀」的動作,如果父母有其他方式可以選擇,何苦要將孩子早早在一開始,就把他們推入一個不屬於他們的世界。

時間排擠效應

書店的一與,約莫五歲的孩子,逐字念著一本字不算少的英文故事書,坐在一旁的母親仔細聆聽的專注模樣,想必她一定很以自己的成就為榮。咦?說錯了,是「自己」的成就?還是「孩子」的成就呢?……..不追究了。
可是,令我心驚膽戰的是,明明念得是英文,怎麼乍聽之下,卻像是國語呢?因為字認得有些吃力,所以,字與字之間彷彿了三里路遠,而且語調、發音…..聽得我冷汗直流。
朗讀,不論是中文還是英文,絕對是值得鼓勵孩子去做的事情。可是,時機呢?五歲的孩子,這樣的「成就」,絕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想必媽媽花了極大的時間在上面(或是花錢請別人花時間也行),孩子只是被動下的犧牲者,沒以選擇的空間。
問題真正的癥結在於——英文學習的前後次序被錯置了。........


語言本能+學英文的方向+上補習班+讀全美語幼稚園的孩子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angpeit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