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動口不動手」,
這是我和姊姊弟弟訂下的第一個規矩。
當孩子很小的時候——多小?我記不清楚了。
反正就是小到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我都要解釋好半天的時候,
我就和他們定下了這個「家規」。
可能是姊弟倆第一次動手搶東西吧;
可能是姊姊四歲、弟弟一歲半時;
可能只是搶玩具之類的小事吧,
還不是真正動手打架哦。
我馬上知道,如果這時候媽媽不馬上立下規矩,
以後就有得瞧了。
為了自己將來的幸福著想,不當機立斷是不行的。
為什麼「君子動口不動手」?
我是這樣告訴姊姊的:
有兩個人在路上吵架,甲錯,乙對,爭執不下。
但是乙一時情急,動手打甲,
甲也不甘示弱,雙方打了起來。
哦喔,糟糕,有人打架了,於是員警來了。
(請注意,這裡的員警只是故事裡的必要角色之一,
沒有要用員警來嚇孩子的用意。)
請問:誰會先被捉走?
小小孩,這時心裡通常想的是甲錯乙對,
這種簡單明瞭、是非分明的問題。
可是我話鋒一轉,斬釘截鐵地告訴他們,員警會問:
「誰先動手?」
誰先動手就先捉誰。
孩子可能會覺得疑惑不明白,
為什麼員警不是把做錯事的人捉走呢?
我就再補充說明:
如果有兩個人在路上吵架,
不管他們吵得有多大聲,多兇狠,
只要他們沒有身體接觸,
也就是沒有人被攻擊或侵犯的話,員警不會管。
即使涉及名譽的攻訐或譭謗,
那是民法,屬於告訴乃論,員警還是不會管。
可是,如果——如果有人敢出手打人,
那個先出手的人,即使原本是對的,是有理的一方,
這時也馬上變成不對的,站不住腳的一方了。
我對孩子說道理時,是以大方向為原則,不拘細節的。
我不會先去翻六法全書,
總是遇上了狀況,再隨機應變。
小孩子也不需要太多細節的解釋,
只要給予簡單清楚的規矩,他們就會懂。
但是,「懂」和「做不做得到」,是兩回事。
唉,孩子不就是生來考驗父母的耐心嗎?
距離我上次說完「君子動口不動手」,八年有了吧。
姊弟倆,吵得再凶再惡再狠再毒——
不動手就是不動手。一根汗毛也沒動過。
﹍﹍﹍﹍﹍﹍﹍﹍﹍﹍﹍﹍﹍﹍
《相親相愛是什麼》12/25上市@歡迎分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