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頁031  


書店的一隅,約莫五歲的孩子,
逐字念著一本字數不算少的英文故事書。
坐在旁邊的母親一副仔細聆聽的專注模樣,
想必她一定很以自己的成就為榮。
咦?說錯了,是「自己」的成就?
還是「孩子」的成就呢?
⋯⋯算了,不追究了。

可是,令我心驚膽戰的是,
那孩子明明念的是英文,
怎麼乍聽之下,卻像是在說中文呢?
因為認字認得有些吃力,
所以,字與字之間彷佛隔了三裡路遠,
而且語調、發音⋯⋯聽得我冷汗直流。

朗讀,不論是中文還是英文,
絕對是值得鼓勵孩子去做的事。
可是,時機呢?
對五歲的孩子來說,這樣的「成就」,
絕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媽媽想必花了極大的時間在上頭
(或是花錢請別人花時間也行),
但孩子只是接受命運的被動者,
沒有選擇的空間。

真正的問題在於——
英文學習的先後次序,被錯置了。
這樣的閱讀成就,勾勒出兩個問題:

1)如果先讓孩子暴露于足夠的英文環境之中,

讓他們先「聽」個夠。
聽多了再開口說話,就不會有這樣嚇人的朗讀結果。
因為人類「說」的能力,是奠基在「聽」之上。
就像是先天就耳聾的人,是很難學會說話的。

2)時間排擠效應。
每個人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
當我們花這麼多力氣訓練孩子讀字時,
相對的,「聽」的機會就被排擠掉了。

讓孩子快速認字、讀字,甚至寫字,
真的可以撫慰一些「擔心孩子未來競爭力」的父母。
那也是補習業者向父母展現成果的最有利證據。
但是,循序漸進才是教養的方向,
也是幫孩子保持學習興趣的最自然方法。

雖然,幫孩子念英文故事書、讓孩子聽英文故事,
一時之間,甚至一兩年內,都可能看不到具體成果。
然而,「聽」是語言學習上很重要的基礎期。
孩子還沒走穩就想著要他跑,
有時是累了父母、苦了孩子,得不償失。

---------------------------------------

 

汪培珽歡迎分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angpeit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