姊姊忍了將近一小時,終於走進媽媽房間,

於是我們開始了激烈的爭執。

最後她掉頭走回自己的房間,滿臉怒氣。我呢?

我恨不得可以馬上尾隨上去,劈開她的房門,說:

「你以後不要來找媽媽幫忙。你的事你自己負責。

我沒有義務要幫你。我該盡的義務都已經盡了。」

 

這是事實,也是氣話。雖然孩子沒做錯什麼大事,

但是當她做人的態度出現問題時,我不能當做沒看到。

我一度想要起身去「罵」人,卻將自己「壓」了下去,

但想了想真是氣不過,二度又想起身去劈開她的房門,

我甚至都已經想像了自己盡情發洩完情緒後痛快的感覺。

 

這時候,我的腦中閃出一個人影──如果今天是孩子的爸爸,

不管他有多生氣,他都不可能這樣對孩子說話的──

既然他可以有這樣的修養,我也能。

然後我三度將自己定定地壓在書桌前,終究沒有起身。

 

不是說父母不可以「教訓」孩子,

且不論我們只是在發洩自己的情緒,就算不是,

拿捏好「教訓」的時間,「教訓」才能發揮最好的「功效」。

 

父母能在氣頭上忍住不說話的,少之又少。請發個金牌給我吧。

 

事發後不久,我從姊姊很快地就不那麼生氣的樣子,

發現了一個秘密:

有時候父母的忍讓,孩子更有空間反省自己。

 

不然,我已經被你罵過了,該有的處罰也得到了,

我們就是倆不相欠;

既然我不欠你什麼,自然也不需要對剛剛的不禮貌,

覺得也有什麼過分之處。

 

我忍到了第二天早上。

其實,我應該忍到孩子放學後再說的。

我昨天準備劈開她的房門要說的氣話,一句也沒說,

但卻直指問題的核心:「世界上除了媽媽,有哪一個人,

你請他幫忙,但他拒絕你,你卻會大聲指責抱怨他的?」

 

從孩子的表情我知道,答案是沒有。

「幫忙」的意思,就是別人有權說Yes

也有權說No,你都必須心平氣和地接受。

 

但我沒再接著說什麼了,有些事,點到為止就好。

孩子又還沒長大,偶爾對父母發點小脾氣,不必太小題大做。

 

我們身邊,總有幾個榜樣──

不大聲說話、不橫眉豎眼、不得理不饒人不不吐不快──

當自己一個人無法抵擋心中熊熊燃燒的怒火時,

快點搬他們出來當榜樣,對事情會很有幫助的。

除了我先生,我婆婆、我公公、我媽媽,都是我的榜樣。

 

--------------------------------

汪培珽©歡迎分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angpeit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