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培珽有「小事化大」的本事。

之前只談該不該生兩個孩子、又或者只談一大兩小為期兩周的英倫遊記,

都能寫出一整本教養書來,而且可觀性甚高。

這個全新的「手記」系列,擺明車馬雜記生活,更加寫到細處上來了。

 

你會驚覺,她的腦袋總是很忙碌的,儘管從孩子的生活片段中尋寶,

往往找到值得深思、自我檢討,以至大笑一場的好材料。

書中展現出來的跳脫思維,

對於此地總是誠惶誠恐苦苦教養的爸爸媽媽來說,堪稱良性衝擊。

 

 

你會發現︰她跟我們一樣犯錯,

只是接下來,她總能發展出一些拍案叫絕的補救辦法。

 

譬如教姊姊分數運算時──

「你是學不會啊?這麼簡單的東西。

「你已經受過教訓了,而且也說要悔改,為什麼還是一犯再犯?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她原來是在心裏頭罵自己,

為什麼教着教着火氣愈來愈大,最後還演成媽媽氣孩子哭的戲碼?

「還好──孩子是每隔兩年來問媽媽一次,如果天天來上一回,那這孩子多可憐啊。」

這以後,他們家有了新規定,姊姊回家第一件事便做數學功課──

就在大家都有好脾氣的時候。

 

譬如,要求唸國際學校的孩子多看中文書的計劃失敗時,媽媽氣極了。

但不消一會,她又會福至心靈反問自己「為什麼我要生氣?」

並且決定更積極的讓孩子愛上中文──

就挑一本孩子鐵定會愛死的中文書,重拾睡前故事的環節。

她想的是︰你不看,我讀你聽,看你最後追看不追看?﹗

「我對於故事書的確定,從未失手過。」蠻自豪似的,而且,似乎最終也沒失手。

 

汪氏的教養智慧在這些「日常生活」中不斷閃現。

 

「『真的嗎?』這三個字……我好像是把它們鎖在保險箱裏,非到萬不得已,

我還得三、四道手續,通過心裡的通關密碼,才肯打開保險箱將它們取出。」

至於生氣時盡量不要說話,汪氏邏輯演繹如下──

「父母生氣時,盡量不要說話,因為說出來的,都是氣話。氣話,是廢話。

最後會被歸類為廢話的話,不要真的說出來。」

 

這是系列的頭一本書,之後第二、三、四本正在排隊出版,

就像「你們倆約了去喝下午茶,她對你娓娓道來她生活裏的酸甜苦辣。」

 

前香港明報週刊資深編輯˙蘇美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angpeit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