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禮拜是學校的運動會。光看個運動會,就可以看出教育思維的不同。

以台灣小學來看,我們的運動會,會針對各個項目,

跑步、跳遠、跳高、丟鉛球……選出不同的選手,代表班級去比賽。

每個同學都能參與的,大概就只有拔河了。

低年級的小朋友,可能連比都沒得比,運動會上只有「觀看別人運動」的份,

頂多表演個大堆頭動動手腳的節目。

 

香港的國際學校呢?列出一堆體育項目,每個學生都可以自由選取想要參加的項目;

如果真的沒運動細胞,最少也得選三項。

而且,根本沒人重視什麼名次,全校分成四組,獎盃是發給團體的。

 

參與,才是教育的重點。

讓每個有興趣的孩子,都可以自由參加,才是教育的正確方向。

 

去年的運動會,姊姊選了 一千五百公尺 的跑步項目。

我聽了嚴正警告她:「不要小看1500這個數字,跑起來你就知道了。」

二十年前,在那個有美麗夕陽的淡江大學裡,有一天,

體育課老師要全班跑 一千五百公尺 ,跑就跑嘛,有什麼了不起的。

我還清楚的記得,跑完四圈回來後,我直接倒在操場中央的草坪上,

而且是四平八穩的完全躺平,然後眼前一片黑的天旋地轉,久久都爬不起來。

 

今年,姊姊又選了 一千五百公尺 的項目,明明知道不會有獎盃,

明明還會累得半死,孩子還是自願參加,這就叫運動精神吧。

 

今天下午放學後,姊姊提議到住家附近的運動公園練跑步:

「媽媽,我還參加了 一百公尺 短跑,我要去練起跑。我的起跑太慢了。」

平常根本沒在跑步的她,這種說法,好像是說,我天生就是跑步的好手,

只要練好起跑就可以打遍天下無敵手似的。

媽媽心知肚明,他們都是「志在參加」而已。但孩子主動說要去運動,

我趕緊丟下紙筆,跟著去了。

 

到了運動場,姊弟倆煞有其事的要媽媽當裁判,只差沒丟一支裁判的起跑槍給我。

他們反覆的練著起跑動作,媽媽心裡卻是好笑:

這種臨時抱佛腳的練習,真不知道在應付誰呢。

 

弟弟全程陪著姊姊練習,她就硬是起跑慢別人一秒鐘。

「唉,我反應太慢了。」回家的路上,姊姊隨口吐出的這句話,嚇了媽媽一跳。

 

反應太慢?她從來不是這樣的孩子呢。

但我一句鼓勵她的話也沒說,只接了一句:「那沒辦法,你要怪你媽。」

 

姊姊的眼睛瞪得好大,那神情就是:「這不是媽媽該說的話」,

或是「我根本不是她媽媽」。

 

我不是說玩笑話,她如果天生反應慢,不是父母的關係,還是上帝的嗎?

 

 

和這篇味道類似的還有另一篇你可能野會喜歡 : 孩子的價值觀來自哪裡?

http://www.wretch.cc/blog/wangpeiting/536765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angpeit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