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超過十二歲之後,就可以單獨留在家裡了。

今天我必須放姊姊弟弟倆自己在家,因為媽媽要去電視台上節目幫新書做宣傳。

一早起床就開始寫東西的我,寫不到一小時,就被睡醒的孩子纏上了,

「媽媽,你幾點要出門?」好像依依不捨,但也可能打的算盤是:幾點開始我們就可以開始「當家作主」。

「你們要不要跟媽媽一起去錄影?」從沒看過錄影現場的孩子,一定覺得很稀奇,
讓他們看看錄影機是怎麼操作的,也是種機會教育。

「不要。」姊姊弟弟答的異口同聲,看著書的頭,連抬都沒有抬一下。

「不去拉倒,反正也真的也沒甚麼好看的。」我出門去了,留下吃午餐的錢。

孩子的午餐要吃甚麼呢?前一天晚上當媽媽正關心著這個議題時,孩子小心翼翼地問了,

「好久沒吃麥當勞了,可不可以?」

媽媽想了五秒鐘,折衷妥協地說,「冰箱裡拿一棵籮蔓生菜,洗一洗,你們明天倆先分著吃完,就可以?」

聽到孩子欣然同意的歡呼聲。其實我當下心裡還是有很大的懷疑:平常被媽媽照顧得無微不至的孩子,

「要他們自己洗菜,然後自己拌沙拉醬。」媽媽心裡堆著一大堆問號……

* * *

大堆頭談話性的節目,不是媽媽的強項。
新書握在我的手上,要我找機會「秀」給鏡頭照一下,我有些為難;
如果主持人根本沒提到我的書,「那我怎麼有機會拿書出來呢?
我又不是柯賜海,隨時隨地大海報都可以高高舉起……」

還好現場的負責人心很好,忙碌地必須眼觀四面耳聽八方的他,竟然主動將我手上的書抽走,拿給了主持人。
我在心裡給了他一個大大的擁抱,不是因為高興書可以露臉,而是感動他對別人的同理心和關懷之情。

「有機會讓你上節目露臉已經很好了,書自己想辦法……」他有沒有權力這樣想呢?當然有。
可是他沒有這樣想,還幫別人默默地多做了一點點。我常常覺得,如果每一個大人都多關懷別人一點點,
這個社會才會愈來愈朝著「最適合人居住的地方」這樣的目標邁進。

錄完影到家門口時,已經是下午五點半了。我按了按電鈴,沒人應門。
於是媽媽拿出鑰匙來開門,我心想:「這些呆小孩,
如果正在做甚麼『壞事』,那麼連『掩飾』的機會都沒有了。當場將被媽媽逮個正著……」

開門進去,客廳一點聲音沒有,嘿嘿,還沒發現媽媽回來了……
但當我一轉頭向著餐廳裡的大餐桌時,媽媽當場傻眼,而且我就站在離他們不到兩公尺處,
姊姊弟弟竟然專心地完全無動於衷——他們正在寫媽媽規定的「國語生字」。

因為兩個人都帶著耳機邊聽音樂邊寫,所以沒聽到電鈴聲。
可愛的孩子啊,「壞人」已經來了,竟然還不為所動——我逕自走向冰箱,因為媽媽口好渴啊。

如今我才發現一件事:不說話,口也會很渴。

剛剛整個錄影,我都覺得自己口好渴,不是因為話說太多了,而是——我覺得自己插不上話。

「順其自然,不用勉強吧?」其實這就是我的個性。
但從頭到尾將近一個半小時的錄影,我都不放棄的想要貢獻一些「我的話」。
因為,這是工作,不是遊戲,對幫我排通告的企畫、對電視公司、對主持人……
我必須對參與這項工作的每一個人負責,我必須全力以赴的「去說話」。
不管我喜不喜歡在哪種場合裡「找機會說話」,很多事情,絕對不是「只要我高興,有甚麼不可以」。

「想說話」,但是「沒機會說」,這樣的情況是會讓人更口乾舌噪的。
這樣情況下的不說話,人需要被消耗的細胞數量,絕對比說話時,還要多上好幾倍。
就像在氣頭上的父母——
如果要氣得半死的父母卻不能開口罵人的話,看看我們要死多少細胞才忍得下來?

* * *

當我正開了冰箱準備幫自己倒杯冰牛奶時,媽媽撇見了那包三入裝的籮蔓生菜,

真的少了一棵……

我實在不得不感嘆:這樣受教的孩子,到底是怎麼生出來的啊!

我說寫國語生字,就寫國語生字,我說吃青菜,就吃青菜……
每次我的規矩都是輕輕說,但是姊姊和弟弟啊——

總是當下就將媽媽的話給聽了進去了。

天啊,快十年了,媽媽的那份感動還是沒有消失:天底下怎麼會有這麼受教的孩子啊!

「怎麼會有這麼受教的孩子?」——

就是我十年前開始將自己的親子教養經驗構想成演講和文字的最初動力。
當他們還是三、四歲的小娃時,我心裡就開始出現了這樣的感動。

我知道,這樣的孩子,沒有父母不愛?
所以當初最單純的想法就是:
希望大家在育兒路上,都可以少走一些冤望路、多得到一些人生的美好感覺。


但是,這樣的孩子,到底是怎麼生出來的呢?我慢慢的想著想著……

於是我從頭說起了《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

一路走到現在,我才發現,原來當初的動力一直沒有消失。

因為動力沒有消失,人才可以一直走下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angpeit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