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很冷漠。」「香港人很現實。」「香港人英文很好」「香港人的國家意識薄弱。」無意批評,但這確實是從小到大,聽來的,對香港人的印象。

「香港人很冷漠。」來香港之前,爸爸並沒有跟媽媽的「印象」串通好,又這麼說了一次。好像怕媽媽沒有心裡準備,到時受了驚嚇,會變成喊著要回去的孩子似的。

「你看,半年來我省吃簡用買了船票,漂洋過海、千山萬水,帶著兩個孩子來這裡跟你同甘共苦………,」媽媽知道這是連續劇的台詞,但是她喜歡說,因為爸爸愛聽。爸爸感覺到了被需要,會再用下半輩子,心甘情願地繼續做牛做馬。

媽媽喜歡台灣,什麼多增廣,什麼多見聞,她是那兒也不想去,只想留在台灣過她的平靜生活。沒辦法,愛他就得跟他走到天涯海角。

* * *

抵達香港的第一天,晚餐在sogo附近的小吃街,跟台灣一樣,點好東西,自行找位置坐下。爸爸去點餐,「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當然也跟來了,此時姐弟倆很認真的走來走去找座位。

一會兒,愁眉苦臉地回來,一付上月球都比找到座位機率還大的表情。除了座無虛席外,連快用完餐的桌次後面都已經站好人在等了,而且靠近地如此虎視眈眈,看得媽媽心驚肉跳,這樣怎麼安心吃飯呢!

「我不餓,我不想吃飯。」對用餐環境極度介意的兒子,婉轉地抗議了。怎麼辦?但是遠處的爸爸,只給了媽媽一個「沒辦法,香港就是這樣,你們要習慣啊!」的無奈表情。

「大乖、小乖,你們先坐。」四缺二的桌子,要孩子趕緊坐下,同桌的一對年輕人正吃著鐵板燒。

孩子面有難色的坐下,媽媽無意責怪他們不懂體諒父母。從小給他的就不是這樣的環境,要孩子如何馬上適應。

爸爸端著餐走過來,四個人,只有兩個位置,媽媽此時心裡卻壞壞的、興災樂禍的、很不懂體諒的看著爸爸接下去要如何收尾。說時遲那時快,不遠處,一對夫婦招手示意他們那邊還有兩個座位。快步走過去,好像半途會被別人搶走似的,很感激地正要坐下,卻撇見與孩子同桌正吃著鐵板燒的年輕人,示意可以跟爸爸媽媽換位子,好讓這一家人團圓。

誰說香港人很冷漠?
如果只是正在等餐,換個位置也就罷了,順水人情嘛!可是,那是有兩大盤鐵板燒等著他們端哪!

晚上到IKEA買家具,訂貨的小姐完全不會說國語,也雞同鴨講、比手畫腳、熱心地幫忙訂了一大家子的東西;結帳時遺落在櫃檯的一盆小植物,走了老遠,也有人笑咪咪的幫忙送過來………

啊!真是美好的香港!

* * *

晚上坐計程車回家,下車時發現身上只有港幣五百元的大鈔,卻只準備付三十元的車資,自知裡虧的媽媽,向小學生做錯事般的請示老師:「我去換零錢,請等我一下,好不好?」

終於,冷漠終於出現了。

「快—點!」語氣直接而嚴肅,好像車上有炸彈似的,結實嚇了媽媽一跳。

不疑有它,這就是冷漠。「快點」如果是出自媽媽的口中,是當場會被「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糾正的。沒禮貌。

直到晚上與爸爸談起這件事時,卻突然發現:那「快點」二字,是標準的——國語,不是廣東話。

說實在的,單憑二字,是很難客觀判讀一個大環境的。

人,「心境」的決定權,通常在自己。

不要把別人的成見往自己身上攬。「成見」通常不是什麼好東西,是沒辦法幫人們找到幸福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angpeit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